加入收藏 | Wap手机版 | 繁體中文 | 网站地图 欢迎 IP:44.200.82.149 用户来访本网!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潮汕文化 >> 特色文化 >> 内容

豆酱瓿·油甊·菜脯卑瓦·盖瓯·酒樽(1991字)

时间:2022-6-27 20:49:27  点击:  作者:admin  来源:摘自“汕头特区晚报”

  核心提示: 瓿,潮音 (暴),一种小瓮,用以做厨房的盛器。如:“一瓿咸菜(一小瓮咸菜)。”装咸菜的叫“咸菜瓿”,装豆酱的叫“豆酱瓿”。这是个很古老的词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夫鼎者,非效醯壶酱瓿耳,可...
    瓿,潮音 (暴),一种小瓮,用以做厨房的盛器。如:“一瓿咸菜(一小瓮咸菜)。”装咸菜的叫“咸菜瓿”,装豆酱的叫“豆酱瓿”。这是个很古老的词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夫鼎者,非效醯壶酱瓿耳,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。”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今学者有禄利,然尚不能明《易》,又如《玄》何?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。”酱瓿,犹潮汕话言“豆酱瓿”。汉·扬雄《方言》卷五:“瓿,甊,瓮也。”《玉篇·瓦部》:“瓿,蒲后切。瓿甊,小瓮也。”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。字亦作“缻”,其实最早的本字应该就是“缶”,加“瓦”是增加了义旁。
    油甊,旧时潮汕乡间用以盛油的罐子,今已少见,但此词仍活在一些俗语之中。“甊”潮音 (漏2)。如上文《方言》《玉篇·瓦部》两个例子。又《广韵》上声厚韵:“甊,瓿甊,瓮。”郎斗切。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。又《宋书·五行志》引晋愍帝建兴中江南歌谣云:“扬州破换败,吴州覆瓿甊。”又,“甊”字今不流行,从“竹”的同音字“篓”应该是同源异体字。
    卑瓦,潮音 (啤),比瓿小的罐子,如:“一卑瓦菜脯(一小罐萝卜干)。”卑瓦,古代一种盛水酱的容器。《说文·瓦部》:“瓮谓之卑瓦。”《广雅·释器》:“瓿……卑瓦,瓶也。”《广韵》平声齐韵:“卑瓦,瓦器。”部迷切。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。
    瓯,潮音 (欧),小碗儿,一般给小孩吃饭用的是塑料或陶瓷制品。用来泡茶的,下有底盘、上有盖子的饮具叫“盖瓯”。瓯,原指盛食物的小盆,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狗彘不择甂瓯而食。”《水浒全传》第三十二回:“乌皮桌椅,尽列着瓦钵瓷瓯。”《说文·瓦部》:“瓯,小盆也。”后用以指小碗、杯。《玉篇·瓦部》:“瓯,碗小者。”《篇海类编·器用类·瓦部》:“瓯,碗小者,今俗谓碗深者。”《南齐书·谢超宗传》:“超宗既坐,饮酒数瓯。”五代·李煜《渔父》:“花满渚,酒满瓯。”元·康晋之《李逵负荆》第一折:“我则待乘兴饮两三瓯。”《古今小说·滕大尹鬼断家私》:“滕大尹放了茶瓯,走向阶前。”指小碗、杯的义项与潮汕话同。
    樽,潮音 (遵),瓶子,如“豉油樽”(酱油瓶)、“酒樽”(酒瓶)、“臊汤樽”(装鱼露的瓶子)、“啤酒樽”等。也用作量词,如:“买二樽酒。”潮汕俗语有:“孬做桁 <ê5> ,好做桷;孬做鼎盖,好做樽塞。”樽塞,瓶塞儿也。谓物件不嫌其小,用得其所便能物尽其用。
    樽,古代为盛酒的器皿,《易·坎》:“樽酒簋贰用缶。”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臧孙命北面重席,新樽絜之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《史记·乐书》:“布筵席,陈樽俎,列笾豆。”唐·李白《前有樽酒行》之一:“春风东来忽相过,金樽渌酒生微波。”唐·杜甫《独酌》:“步屧深林晚,开樽独酌迟。”字亦作“罇”,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杂上五》:“酌寡人之罇,进之于客。”汉·刘向《说苑·修文》:“置罇俎,列笾豆。”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岐山得铜器,形似酒罇……”《玉篇·缶部》:“罇,与樽同。”古字只作“尊”,会手执酒瓶之意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铺筵席,陈尊俎。”《礼记·明堂位》:“尊用牺、象、山、罍。”汉·郑玄注:“尊,酒器也。”《正字通·缶部》:“罇……本字作尊,后加缶、加木、加瓦、加土者,随俗所见也。”“樽”(尊)也可用如量词,唐·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诗:“何时一尊酒,重与细论文。”宋·欧阳修《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》:“遥知湖上一樽酒,能忆天涯万里人。”《警世通言·三现身包龙图断案》:“赠肉十樽,银十两。”按,古今之“尊”形制大不相同,今只仍旧名而已。又,“尊”字多用作“尊敬”义,表示瓶子的还是选用“樽”字好。



相关文章
  • 没有相关文章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天下潮人网(txcrw.net) ©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Email:tybook@qq.com 访问:www.txcrw.net 技术支持:白马非马
  • 版权信息